本文轉自: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
一條輪胎的誕生,從原材料進廠,要經過密煉、半制品、成型、硫化等多個環節才能完成。那么,智能工廠的輪胎生產車間有著怎樣的作業場景?
1月21日,雙錢集團(新疆)昆侖輪胎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昆侖輪胎)智能工廠看到,數十臺桁架機器人在空中“行走”,工人則在自動化生產線的每道工序上有條不紊地作業。他們所需的物料制品,均由智能機器人供給。
智能制造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,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。首府積極培育和大力推進數字化車間、智能工廠建設,鼓勵企業大力實施智能化升級改造,推動“工業強市”,助力高質量發展。
連日來,記者在昆侖輪胎蹲點調研發現,生產流程的智能化不僅大幅提高了輪胎生產效率,裝備精度和產品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,這是首府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。
每條輪胎都有“身份證”
記者跟隨昆侖輪胎智能部部長梁江林,首先來到煉膠工區。在這里,AGV小車(自動導引運輸車)正滿載膠料“奔波”著。
“膠料已實現無人自動運輸?!绷航终f。
運載來的膠料將進入臨時居住的“小區”,這是一個四層的立體倉庫,也是中轉存儲區域,膠料將在這里稍作“休息”。
根據排產計劃,當智能工廠的“大腦”——智能物流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后,膠料就從“小區”自動出庫,由AGV小車分別運輸到半制品制作的相關生產工序。
梁江林介紹,一條輪胎由十幾個半制品部件組成,每一種半制品部件都有唯一的條碼標識,它們在成型機上組合成型后,產出的就是輪胎半成品,稱為“胎胚”。
記者在成型車間看到,關節機器人自動抓取輪胎半成品,再通過桁架機器人迅速運走。
從這里開始,智能制造系統會為每一條輪胎辦“身份證”,也就是一張條形碼,貼在輪胎胎圈部位。輪胎在經過每一環節時都會自動“打卡”,自動補充、錄入每個環節的數據信息。
梁江林說,每一條輪胎的制造,都會由智能制造系統進行全過程的信息交互、制造執行、過程監控、數據采集、智能反饋,通過大數據集成、生產信息互聯,確保輪胎產品高精度、高品質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。
立體倉庫自動出庫“胎胚”
“胎胚”生產完成后,智能化信息系統會根據規格、品種,自動進行判斷,下發指令,由桁架機器人自動將“胎胚”運載至立體倉庫中系統給定的庫位。
記者注意到,這是一個“一梯兩戶”的立體倉庫,*多可以容納1200條“胎胚”臨時存儲。
昆侖輪胎投資1.1億元建設的智能物流系統,在生產制造系統的指揮下,從機臺自動要料、物流精準運輸,到異常智能反饋,實現了生產環節的無縫即時連接。
在輪胎生產的*后一道工序硫化工區,硫化機臺根據生產計劃、生產進度,自動向信息系統發送要料請求,智能立體倉庫自動出庫,通過桁架機器人,自動將“胎胚”輸送到對應的機臺進行高溫硫化。
梁江林說,機器人代替工人完成繁重、單調的重復勞動,同時動作精度高,半制品、半成品變形量極小,不但大大降低了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,還有效保證了產品質量。
經過高溫硫化后,“胎胚”就變成了熟胎,熟胎經過自然冷卻后就是輪胎成品了。
對于輪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,公司通過多項環保投入,使得各項污染物得到有效的收集和治理。所有治理設備全部實現在線監測,數據實時傳送至國家環保平臺,針對污染超標現象,能夠**時間進行預警,并及時進行調整,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。
掃碼檢測合格出廠
輪胎成品,將經過入庫前的*后一道關卡——“安檢”。
每一條輪胎都會經過若干個安檢口(成品檢測裝備),系統自動掃描其“身份證”,接著對輪胎的外觀、X光照片、動平衡、均勻性等項目逐一進行檢測。自動將檢測信息采集傳送至智能化信息系統數據庫中,確保合格的輪胎才能進入市場。
出廠后的輪胎在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,可以通過每一條輪胎唯一的條碼標識,迅速追溯到這條輪胎的原料信息、生產信息、工藝信息、質量信息、物流信息等。
作為全國輪胎生產銷售重點企業,昆侖輪胎具有生產217多個輪胎規格、688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,被自治區授予首批“新疆名牌產品”,“昆侖”商標被評為首批“ 新疆著名商標”。
隨著一條條輪胎通過智能物流運輸系統出庫,既為全國的運輸行業提供優質的輪胎產品,也為烏魯木齊的工業發展貢獻力量。
近年來,烏魯木齊大力發展智能制造,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,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梁江林說,智能化+信息化系統使輪胎綜合生產效率提升了30%以上。
目前,昆侖輪胎依托智能化生產可實現日產6000多條輪胎。今年1月1日至1月21日,企業已生產12.36萬條輪胎,產品銷往國內市場、東南亞及周邊國家。